景洪市七五“普法”见新招 打造品牌出成效

来源 :政法委融媒体室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0-08-13

“七五”普法,柔情傣乡交出一份亮丽答卷。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从“扫除盲区、点面结合”到“精准施策、创新融合”,活化普法内容,提升普法质量,打造独特的傣乡“七五”普法品牌。“七五”普法的生动实践,老百姓的法律素养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5年来,全市组织普法讲师团和志愿者开展各类专题普法宣传1800余场,宣传法律法规30余类,发放汉语、傣语宣传资料150万余份,受教育人数150万余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万余人次;

全市在校生学法普及率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达100%,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516次,专题讲座163场,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31万余份,光盘310余盘,受教育师生10万余人次;

全市党政部门基本达到法律顾问全覆盖,村(居)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

全市创建国家、省级文明单位58家,2018年入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创建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创建省级和州级民主法治单位17家、市级平安单位325家,建成法治辅导站10个,村法律阅览室85个、法治学校52所。

全社会形成法治风尚,民族和谐、群众和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2015年至2018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平安市。

2016年以来,景洪市汇聚各方力量,精准普法,将法治精神深植民心。

如今,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渐成风尚

1

明确普法主体责任,“双普法”构建“百家齐放”大格局。切实推进“谁主管谁普法 谁执法谁普法”(以下简称“双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进一步优化普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法治建设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绩效考核和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推动了普法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使普法责任主体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积极引导政法干警、人民调解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及普法志愿者等组织开展“以案释法”活动,真正实现了普法工作由“独角戏”走向“大合唱”。


_DSC5311


2

探索创新工作模式,“菜单式”普法实现法治宣传“按需送”。2016年以来,市普法办主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开启“菜单式”普法新模式。一是摸清群众法律需求,定“菜单”、知“口味”。从切合实际、按需普法的角度出发,围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之后,明确“菜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对法律的不同需求,推出适合群众口味、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实效性强的普法“菜单”供群众选择,让群众“点菜学法,点师授课”,让普法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改被动为主动,你“点单”、我“炒菜”。认真贯彻实施“七五”普法规划,通过举办法治讲堂,把人民群众被动接受变成主动选择。组建由63名经验丰富、政治素质过硬且热心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和律师组成普法讲师团,按照群众的法律需求编制普法“菜单”,由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各自需求“点单约课”,根据群众“点单”,深入各乡镇、部门、企业、学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宣讲活动。2016年以来,陆续开展了婚姻家庭、禁毒防艾、毁林种植、土地承包、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预防青少年犯罪、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等专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85场(次),受教育群众达6万人次。三是创新普法宣传手段,你“下单”我“配送”。结合“送法进乡村”活动,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村寨开展法律咨询,确保群众有需求,就有法律服务送上门。同时,积极探索普法社会化运作,广泛运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推广“景洪普法”微信公众号、云南掌上“12348”平台,疫情期间开设“普法抗疫”专栏,组建景洪战“疫”公益法律服务团,为疫情防控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保障。


3

强化重点抓普法,实现“全覆盖、精准化、多频率”。

重点对象普法全覆盖。突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意识,提升依法办事能力。2016年以来,举办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19期,培训2750人次;职级公务员培训班14期,培训1850人次;各级领导干部专题法律讲座100余期,受教育人数达1万余人次。突出“关键对象”,青少年学生广泛学法。全面开展“校园法治”工程,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的领导机构建设,配备法治副校长76名,配备率100%,基本实现教学计划、法律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目标。2016年以来,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516次,专题讲座163场,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31万余份,受教育师生10万余人次。组建700余人的普法青年志愿者和禁毒防艾“青团”志愿者队伍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系列活动150余次。加大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利用率,组织各级学校4000余人次参观学习。组织1100名中小学生走进法院开展观摩庭审、模拟法庭活动。突出“关键群体”,企业经营者主动学法。全市普法成员单位以“送法进企业”为载体,组建法律服务团,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经济合同、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宣传180场,常态化开展“法律体检”活动56次。结合疫情防控主题,开展“疫情防控 助力复工复产”活动48次。成立“景洪市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室”,面向全市各基层工会及广大职工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服务。针对农民工群体,开展农民工学法活动周,大力宣传常用法律知识,开通农民工绿色维权通道,坚持把普法工作做成一项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暖心工程”。



重点领域普法全覆盖。按照“万人进千村帮万户”法律服务助推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8个法润脱贫微信群;全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开展全市持续打击整治毁林种植违法行为专题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重要节点普法全覆盖。利用民族“五用”工作法,抓好“特懋克、嘎汤帕、傣历新年节、禁毒(安全生产)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庆日及宣传月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800余场次,宣传法律法规30余类,发放汉语、傣语宣传资料150万余份,受教育人数150万余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万余人次。


_DSC4846


4

打造普法延伸工程,助推边疆专项整治显成效。结合管边控边固边和“国门党建”,开展98次“法治走边关”,开展为期4天的“法治宣传固边防暨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集中宣传教育活动1次;全面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大力开展扫黑除恶、打击走私、缉枪治暴等专项斗争宣传320次。


_DSC5598


IMG_0917


5

构建法治文化圈,实现立体化法治宣传全覆盖。建设固定普法阵地,在广场、公园、集市设立固定标识牌、公益广告牌、标语宣传牌、法治宣传橱窗等普法设施开展法治宣传。建成面积约850平方米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长约100米、32个版块的法治文化长廊,建设主题广场1个,主题公园1个,主题街道1条,主题社区1个,安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牌 756个、宣传栏281个、宣传碑5个、建筑围栏28处,建立首家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场所法治宣传栏。户外电子屏滚动宣传200余万次,车体宣传近8万次。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警民联调工作室、访调工作室、诉调对接室等法律服务站所,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


6

拓展“互联网+普法”新阵地,构建即时性指尖普法新常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开设专栏,引进《乡村法制》《真相》等法制栏目常年播出,开设《法治景洪》《平安景洪建设》专栏,打造《傣乡拍案》《傣乡零距离》法治新栏目,播放法治类新闻20余条、公益广告每天不少于5条;拍摄法律援助微电影《无效的婚姻》《法律援助在你身边》《基诺人的“阿科”》《美满人生 与法同行》等普法公益广告;运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开展普法,推送法治信息6000余条,让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学到自己想学习的法律知识,使普法宣传走入人心、融入千家万户,形成“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