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边线上的“闷努”——哈尼女子规劝队工作纪实

来源 :景洪市景哈乡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3-10

“闷努”是哈尼族语“姐妹”的意思,在景哈哈尼族乡莫南村委会的曼么村小组,有这么一群“闷努”,她们身着传统哈尼族服饰,活跃在村村寨寨,在基层治理、普法宣传等工作中发挥着“她”力量,用她们的温柔与坚韧守护着家园的安宁。

凝聚巾帼力量,筑牢平安防线

曼么村小组女子规劝队于2014年6月组建,参与村委会村小组的各项活动,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挥着女性“人缘熟、家门近、心肠热”的优势,以柔性治理为抓手,推动村寨和谐稳定发展。

一是延伸帮扶触角,守护无毒村寨。依托西双版纳州强制隔离戒毒所社会延伸指导站曼么站点,女子规劝队创新“网格化+禁毒”模式,与禁毒专干共同建立涉毒人员动态档案,定期开展家访、心理疏导和就业帮扶。联合景哈边境派出所、景哈司法所、景哈乡边防和平安法治办等单位,通过“以案说法”警示教育、戒毒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村民防毒拒毒意识。她们主动学习禁毒知识,深入了解毒品危害及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成为禁毒宣传的行家里手。队员们走村串户,发放禁毒宣传手册,用朴实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向村民讲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毒品猛于虎”。针对有吸毒史人员及其家属,规劝队定期上门走访,耐心劝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鼓励吸毒人员积极戒毒,重新回归社会。近三年,累计协助转化戒毒康复人员16名,目前村寨已无吸毒人员。

二是早发现、早介入,小事不出村寨。建立“姐妹调解团”,通过“三早工作法”(早摸排、早介入、早闭环)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无论是家庭琐事引发的争吵,还是邻里间的土地纠纷,她们都能第一时间介入,独创“解扣五步法”(泡茶降火、忆旧暖心、算账明理、签约定纷、回访固效)进行调解。为提高村民对矛盾纠纷处理流程的知晓度,规劝队加大告知力度,通过在村公告栏张贴信息、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等方式,宣传矛盾纠纷解决渠道,引导村民依法依规解决问题。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4起,调解成功率100%,使许多紧张的邻里关系得以缓和,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实现零信访、零上访。

三是暖心服务到家,助力回归社会。针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群,女子规劝队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队员们定期入户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就业信息、生活物资等帮助。在入户宣传中,规劝队不仅向重点人群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顺利融入社会。2014年建队以来,累计开展入户帮扶80余次,成功转化重点对象10人,经过规劝队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曼么村小组仅有重点帮扶人员1人。实现重点人员管理“三个百分百”,建档管理100%、帮扶覆盖率100%、就业安置率100%。



火塘夜话传法,法治浸润民心

女子规劝队依托景哈乡党委、政府打造“火塘夜话+”普法品牌,针对边境地区特点,重点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边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等内容。夜幕降临,队员们与村民围坐在火塘边,以拉家常的方式讲解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土地承包法、婚姻家庭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对于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土地权益保障、邻里纠纷处理等,规劝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身边的案例进行详细解读,让晦涩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易懂。2024年开展活动3场,覆盖200余人次,村民现场法律咨询参与率提升50%。



荣誉成果:巾帼担当显风采

自女子规劝队组建以来,她们以女性的细腻和耐心,穿梭在村寨之间,在基层治理、矛盾纠纷调解和法治宣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2月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12月,曼么女子规劝队荣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暨平安家庭创建协调组授予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9月28日,州、市妇联来到景哈乡为莫南村委会曼么村小组“女子规劝队”进行“全国维权先进集体”授牌仪式。2018年12月,曼么村荣获云南省政府授予的“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曼么女子规劝队以“柔肩担正义,温情化坚冰”的精神,探索出民族地区“柔性治理+法治赋能”的新路径,成为边疆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今后她们将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为筑牢祖国西南边境安全屏障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