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以信息化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

来源 :景洪市委政法委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4-29

近年来,景洪市委政法委按照中央、省级、州级层面工作部署,持续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并按照“以大数据思维谋平安,用信息化技术促综治”的工作思路,同步推广运用“平安版纳”基层治理信息平台,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模式,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网格治理、重点人员帮扶管理等工作。

在系统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建设基础上,以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谋划构建“傣乡枫桥”非诉讼纠纷化解服务体系,先试先行,在全州范围内率先成立6个城区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以强化矛盾纠纷搜集、整合资源力量、推动多部门联调为目标,实行“1+1+5+N”工作模式,推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体运行。

打造“一中心治理”新格局

中心“实体”,树立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目标,以综治中心为平台,整合群众接访、研判分析、纠纷调处、法律服务、行政复议等职能,既提供面向群众的便民服务,更作为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的“指挥部”,依托信息手段“纵向”畅通“市、乡、村”三级综治组织,“横向”联动市直单位、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机制“实效”,从“职责明晰、流程顺畅、运行高效”的实际出发,结合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工作需要,优化完善《综治中心研判指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帮扶人员、网格治理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流程》等8个机制,在传统工作方式基础上,再造工作流程,为工作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工作“实战”,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转,负责受理群众诉求、提供法律咨询、纠纷流转交办等工作,建立线下线上“双联动”工作模式,线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进行现场调解,线上视频连线专家顾问提供专业咨询,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注重实战化能力提升,依托常态化研判机制,每月分析辖区矛盾纠纷隐患形势,结合当前突出矛盾纠纷类型和存在较大治安风险隐患领域,组织相关单位驻点跟班学习,以学促干、以干促训,不断提高综治业务水平。

信息化赋能纠纷化解提质增效

拓渠道,在以往矛盾纠纷感知发现靠走访排查的基础上,向群众宣传普及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并推广矛盾纠纷“一码通”小程序,通过线下、线上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实现被动排查到主动反映的转变。

全汇聚,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单位和网格员等对受理、排查的矛盾纠纷,运用“平安版纳”基层治理信息平台手机APP端或电脑PC端进行实时报送,矛盾纠纷归口汇聚到综治中心;2024年,共收集矛盾纠纷10296件,感知率同比上升203.7%。

精研判,综治中心按照对受理的纠纷类型进行研判后,明确纠纷办理层级和主体,从信息系统对口分流至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调处,对事权不在本级的纠纷提交上级综治中心办理,做到“权责对等”。

明责任,综治中心定期梳理信息系统中工作办理痕迹,对分流交办任务推动落实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单位,线下综合运用通报、约谈、挂牌督办等措施压实责任,并将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提质效,调处成功的矛盾纠纷在系统中办结归档,对于需要导入仲裁、复议、诉讼等流程化解的纠纷,办理单位从线上受理任务事项转为线下办理,待程序完结后在系统中办结归档,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2024年,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14%。

强督促,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矛盾纠纷办理各环节、全流程监管,对超期未办理、逾期未反馈等问题,系统自动生成预警提示,综治中心根据提示信息从线上点对点发起催办、督办,推动各级单位和责任人开展工作。

全闭环,对矛盾纠纷尚未化解,且存在社会危害风险的当事人,由综治中心转入包保帮扶流程,落实包保帮扶责任,形成“闭环”处置。

多措并举强基础

隐患排查“前哨站”,由综治中心统筹网格员队伍、群防群治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在网格责任区内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纠纷、重点人员、治安隐患等排查上报工作,尽可能全面掌握网格内的人员、房屋、场所、单位(机构)等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综合整治“单元格”,落实网格分级分类管理措施,结合网格内“治安状况、三类案件、矛盾纠纷、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等形式,将网格分为“重点网格、关注网格、常态网格”三类,依托综治中心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重点网格每月开展整治不少于3次,关注网格每月开展整治不少于1次,常态化开展网格整治,每月对整治成效进行评估,每半年对网格等级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以点带面”不断夯实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基础,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2%、30%。

精准帮扶“主阵地”,发挥综治中心在重点人员帮扶管理工作中的督促指导、预警联动作用,推动各级有关单位抓实重点人员排查管理,依托信息化平台线上预警推送实现精准帮扶,对于排查出的重点人员全面纳入管控视线,落实分级分类帮扶管理措施,划分“帮扶一类、帮扶二类、帮扶三类”三种类型,对应不同帮扶措施,建立“1+1+N”的重点人员帮扶责任体系,明确“牵头部门+行业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各级责任人,每月落实帮扶措施,每季度动态调整风险等级,严防个人极端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