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接访车”开进田间地头——景哈乡以“零距离”服务推动信访法治化工作

来源 :景洪市景哈乡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05-30

“小袁,要是你们不来的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田地界线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家好几年,今天终于得到解决了,真的很感谢你们!”,伴随着这起土地纠纷的成功化解,景哈乡“流动接访车”又继续开往下一个田间、地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纠纷,我们都在!”这是“流动接访车”雷打不动的口号,始终坚持以“零距离”服务加强法治教育宣传,持续做好源头化治理工作。

靶向聚焦:以责任细化打通工作堵点


景哈乡依托“一访二调三报告一包保”多元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及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高效解决群众合法诉求及信访工作,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事)件,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全面掌握信访工作的态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中心+网格+班户”职能优势,用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自身优势,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指导、谁主管、谁负责”管控原则,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着力把矛盾纠纷隐患防范在初始,化解在基层。

依法接访:打造“法治—化解—平安”治理闭环


 景哈乡“流动接访车”坚持属地为主、行业指导、网格配合,致力于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构建全覆盖、无死角、及时调处的矛盾纠纷排查长效机制。因乡辖区内山林和农田面积大,景哈乡的林地纠纷较为突出,多为林地、耕地界限不清,部分纠纷因时间跨度大、现场植被变化等因素,造成纠纷难以化解,极易引发当事双方更为严重的矛盾。为积极应对一系列难以化解的纠纷,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景哈乡“流动接访车”采用“打游击”式的工作方法,把工作阵地从政府办公楼转到山林间,又或是田埂上、河堤边,形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工作体系。只要有纠纷发生的地方,群众们总能看见“流动接访车”在大雨中行进,在烈日中前行,在大风中驰行,竭智尽力为景哈乡平安建设工作“添柴加薪”,进一步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底线责任。今年以来,景哈乡共接收信访案件3件,接访人数40余人,接收转办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66件,已答复65件,满意度95%,调处矛盾纠纷139件,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2%。

多元宣传: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

今年是《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施行三周年,也是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关键之年。景哈乡“流动接访车”摇身一变成为“流动普法宣传车”,在入户开展排查走访和接访、调解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条例》宣传,营造学《条例》、用《条例》、贯彻落实《条例》的浓厚氛围,促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不断走深走实,持续提升群众的法制化水平。利用干部夜校组织《条例》及信访工作法治化学习培训,通过典型案例剖析,解读《信访工作条例》,详细讲解依法信访程序、违法信访后果及多元解纷渠道,同步发放《依法信访指南》手册,有效提升各职能办、中心(队)工作人员、村(社区)“两委”信访法治化工作能力。



“以前我只知道有诉求就可以上访,在今天学习过《信访工作条例》后,我知道了不能胡乱上访、闹访、缠访扰乱秩序,上访反映诉求一定要合理、合法,否则可能会面临法律的惩罚”,参加火塘夜话活动的村民玉女士说道。景哈乡依托火塘夜话、“嘎纳满”文化街赶集日,结合民族乡、边境乡实际情况,采用民族干部宣讲、用民族语言传播、用民族文化体现的方式,深入推广《条例》学习,讲解依法信访的重要性及相关程序,进一步树立少数民族群众的合理、合法信访意识,积极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条例》宣传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条例》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到抵边村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出租房、超市、农贸市场、加油站、学校等场所进行宣传,在全乡进一步形成了学习宣传贯彻的良好氛围。

在《条例》宣传月,景哈乡共开展宣传活动5次,参加人数约300人次,悬挂宣传横幅2条,摆放宣传展板1块,现场解答群众咨询30余人次,发放宣传页、海报等宣传资料400余份。

下一步,景哈乡将持续做好“调处矛盾纠纷+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加强矛盾纠纷源头化治理工作,全力推进信访工作,进一步促进辖区稳定和谐,为“平安景哈”“幸福景哈”的构建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