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矛盾纠纷 找综治中心|情法相融解欠薪 综治贴心护民利

来源 :景洪市景哈乡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25-10-13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追了这么久的工钱终于有着落了,一年来你们跑前跑后,这份心意我们记在心里!”工人陈先生紧紧握着综治中心调解员的手,眼眶泛红地说道。身旁的涂先生也不住地点头,手中还攥着刚签订的还款协议,困扰两人许久的欠薪难题终于圆满解决。这温馨感人的一幕,是景哈乡综治中心用心用情化解基层矛盾的生动缩影。
  事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村民白阿婆与当时的孙女婿高先生约定共同出资建房。建房期间,两人共同雇佣陈先生、涂先生负责施工,高先生提供施工建材,但未签订书面用工合同,房屋竣工后,产权登记在白阿婆名下。还没等陈先生、涂先生拿到全部报酬,白阿婆孙女与高先生便离婚前往外地。眼瞅着工程收尾,陈先生联系到高先生讨要工钱:“高兄弟,咱这活儿都干完了,剩下的工钱啥时候结啊?”高先生却面露难色:“这事儿你得找白阿婆,现在房子是她个人的,我和她孙女已经离婚了,房子我也不要了,就当是给她的离婚财产。”因高先生在外地,后续电话也很难联系上,4万元劳务报酬就此被搁置下来。
  几个月后,陈先生、涂先生找到房屋所有者白阿婆讨要工钱,却遭到拒绝。“房子虽是我的,但当初是高先生雇的你们,这笔钱该他出!”白阿婆的态度坚决。由于缺乏书面合同,且白阿婆与高先生已解除亲属关系,责任认定陷入僵局。无奈之下,陈先生、涂先生将情况反映至村小组,村干部第一时间通过“平安版纳”基层治理平台将矛盾纠纷上报至景哈乡综治中心,请求介入调解。
  接到矛盾纠纷后,乡综治中心迅速启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经乡综治中心分析研判后流转到景哈司法所牵头化解,联合村干部和乡综治中心再次上门化解。调解员先分别与当事人沟通,核实纠纷细节:一方面倾听陈先生、涂先生的诉求,查看聊天记录等施工证明确认欠薪金额及施工事实;另一方面向高先生了解其与白阿婆的合作细节及离婚后的财产处置情况。
  初次上门调解时,因白阿婆年事已高(今年74岁)调解人员并未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安抚情绪,随后结合法律条文展开释法说理:“阿婆,现有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工人的工钱要按时付给工人,咱自己不能随便扣钱,也不能没理由拖着不发。按实际情况来看,这房子是您的,最后也是您受益,就算当初是高先生去联系的施工队,但说到底,是您接受了人家的劳务服务,所以按理来说,支付报酬这件事,还是得您来负责。”
  白阿婆听完后连连摆手,语气带着抵触:“这钱我可不能给!当初找施工队、谈价钱都是高先生弄的,我就没跟工人照过面,怎么就该我付钱?”调解人员耐心追问:“阿婆,房子是您住着吧?工人也是给您家干活吧?”白阿婆仍固执摇头:“可活儿是高先生安排的,钱就该他出,我一分都不会掏!”

  为打破僵局,调解小组采取“多次上门、分批沟通”的方式,先后七次前往白阿婆家中。调解人员多次与白阿婆孙女沟通,孙女了解具体情况后,表示奶奶拖欠工人工钱的做法确实存在不妥,清楚这既不合情理也不符合相关规定,主动提出愿协助调解员共同劝说老人,希望能尽快妥善解决工钱问题;随后一起与白阿婆解释道:“您看,您孙女都明白,工人的血汗钱不能拖,他们靠手艺谋生,这笔钱关系到他们的家庭生计,大家都不容易。”同时,调解员还设法联系上高先生核实情况,高先生表示愿意配合,提供聊天记录、转账等相关证据,为调解提供支撑。

  历经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白阿婆终于转变态度,认可了支付责任。最终,在综治中心调解员的见证下,白阿婆与陈先生、涂先生签订还款协议,明确约定4万元工钱的支付日期。“多亏你们反复讲解,我孙女和我反复唠叨,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笔钱我肯定按时给。”白阿婆诚恳地说。

  这起欠薪纠纷的圆满化解,正是景哈乡综治中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成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景哈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起“一访二调三告一包保”的矛盾纠纷化解核心机制,并通过打造“澜湄极边综治队”、运用“平安版纳”基层治理平台等方式,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2025年以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0余起。